中华处暑:一杯千秋长,再饮万代香
发布时间:2023-08-23
处暑,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,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“处暑”至,便意味着“出暑”,“处”带有终止、躲藏的意思,暑气即将终止,炎热也将过去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有云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”的解释。
处暑节气过去,意味着中华大地真正进入到秋季。随着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南,昼夜温度差异愈加明显。因此,古人将处暑三候描述为:“一候,鹰乃祭鸟;二候,天地始肃;三候,禾乃登”。这一时节,老鹰开始囤积冬日食物;天地变得安静,万物开始凋谢;田地里的农作物饱满丰盈,即将成熟。
凉风有信,秋月无边。古代民间就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,隐含有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看稻禾间的满目金色、赏山林间的翠色悠远、听荷间的露蝉歌声、观苍穹间晴空飞鹤,才更能体会陆游笔下:“四时俱可喜,最好新秋时。”的美好意境。
民以食为天,在处暑这天也有“食秋”习俗。每逢这日,古令有吃鸭传统。古语有云: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。除了赏秋、食秋,处暑因适逢七月半,因此民俗多与祭祖相关。此时是古代民间庆贺丰收、酬谢大地的节日,民间按例祀祖,用新稻米等祭供,向先祖报告秋成。
处暑,不觉初秋夜渐长,清风习习重清凉。三杯两盏酒如岁,共品初秋好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