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文化与中华酒】探析之贰:着一袭华服,奉一杯琼浆
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中华民族对于华服之美的追慕,似乎是根植于血脉基因之中。探寻历史不难发现,华夏民族一旦躬逢盛世物质充裕,便立刻“向华服而倾心”。
“华服”溯其根源,从三皇五帝最早开创了东方仪范,“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”示天下以礼之始。到周朝制其礼法,对其服制有严格规范,尊卑贵贱,各有分别。再到汉朝继承“周礼”,完善承续其衣冠体系并渐次普及至民众,开创儒教和中华法系的普及。至此,服饰虽礼法而规范,中华民族终成最早拥有服装制度的国家。中华悠悠五千年,东方之美并非只可意会,东方的服饰就是她“从意到形”的最好呈现,而“酒文化”无疑是中华服饰之美传承中的点睛之笔。
不知你是否也发现,中国古诗词在描述氛围感时,往往不会去描述细节,反而用服饰去渲染一种氛围。《木兰辞》中:“朔气传金析,寒光照铁衣。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”道尽金戈铁马的苦楚;《离骚》中:“高余冠之岌岌兮,长余佩之陆离。”诉说屈原不与世俗同流的感悟;《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一》中:“万里桥边有船到,绣罗衣服生光辉”描绘了一派锦衣华服生活丰盈的景象;《菩萨蛮·小山重叠金明灭》中:“新帖绣罗襦,双双金鹧鸪”细腻描写了宫中仕女晨起梳妆打扮的美好场景……
中国的服饰,不仅是中华美学的重要传承,更是华夏文明知礼的重要显现。其作用始于“用”,为避寒暑、御风雨、蔽形体、遮羞涩所用,《释名·释衣服》载:“凡服上曰衣。衣,依也,人所依以芘寒暑也。下曰裳。裳,障也,所以自障蔽也。”发于礼,有“知礼仪、别尊卑、正名分”的意义,《左传卷一·隐公五年》载臧信伯云:“昭文章,明贵贱,辨等列,顺少长,席威仪也。”
图说::《孔子弟子图卷》(局部) 宋 现存首都博物馆
图说:明代衍圣公的赤罗衣,是印证明代朝服制度、穿着礼制、深入解读明代“礼”文化内涵的实物参考。
从茹毛饮血的远古,历经夏、商、周三代文化积淀,尤其经周代仪礼制度的发展,而奠定基础,中华服制,完全达到了“见其服而知贵贱,望其章而知其势”的状态。周礼根据祭祀、宴享、朝聘等重要活动所穿用的服饰进行划分,单是周天子的礼服就有九种,有冕服与服之分,这些规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除了服制的严谨,周代饮酒风行,重要场合华服与佳酒缺一不可,酒甚至可作奖励,赏赐给官员。彼时出现了“酬”这种饮酒方式,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云:“主人是酬宾。”指主人向客人敬酒。《诗经·大雅·行苇》云:“或献或酢。”描述了周代宴会之上觥筹交错的场景。
自周代完善确立服制后,历朝历代对服饰都有了明确的规定。后汉时的服以“春、夏、季夏、秋、冬”五个时令来指导服制,春用青,夏用朱,季夏用黄,秋用白,冬用黑,至此亘古沿用以此五色为正色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尚礼,就十分推崇“正色”,《礼记》曰:“衣正色,裳间色。”如果有人总穿间色上衣,孔子便很是鄙夷。
隋朝时期,皇帝的服饰开始出现黄文绞袍,帝色登上历史舞台。来到繁荣开放的唐朝,唐高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常服为紫色,五品以上朱色,六品以下黄色。彼时,中华服制开始向雅转变,盛极才能雅,盛极自然而雅。“雅色”激发了无数文人学士灵感迸发,贺知章、李白、杜牧、王维、白居易声名鹊起,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雅士均嗜酒成风。到了南唐时期,民风开放,百姓常在家中身着华服饮酒作乐,名作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就细致地描绘了当时官员身着华服,设宴载歌行乐的场面。
图说:唐朝服饰
图说:《韩熙载夜宴图》(局部) 宋
到了愈加以“雅”闻名的宋代,孟元老的一曲《东京梦华录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上到下都风雅的时代。诚然这一时代中华民族的装束自然也是极其雅致的,官家服饰普遍十分奢侈,民家着装也很讲究,绫缣锦绣尽其着之。宋代,虽然官家对各阶级服制有明确规定,但官民着服自然洒脱而恣意。贵族闺阁们,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种装扮方法,并相约身着华服泛舟湖上饮酒作乐,著名词人李清照聚会后写下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”轰动一时。
与闲适、优雅、自由的宋代相比,明代对于服饰制度的执行力度堪称严苛。确立了官民有别、农商有别、良贱有别的制度。各等级标准之间,只允许上兼下,下不可越上。上到帝王将相,下至贩夫走卒,每个人上到巾帽,下至鞋袜都制定了样式、面料、质地、尺寸、色彩、图案、袖子的长短等严格的服制法令,违者处以刑律。虽然服制管理甚严,但明代禁酒大多只是一纸空文。朱元璋下酒禁令,但王室皇家却依例开设酒醋曲局供王室消费。
图说:明朝服饰
时至清朝以降,受明代影响,清初无论是服饰类型、纹样、款式还是颜色等都能看到明朝影子,清中后期渐成独有体系。但无论前中后期,清代对于饮酒态度则更为包容。
图说:清朝服饰
无论身处哪个时代,中华服饰大致有“分尊卑、别贵贱、辨亲疏”的“礼”,从而引申出许多以服饰作为称谓代指某一阶层的别称,如“黄袍”代指君王、“乌纱”代指官员、“簪缨”代指显贵、“绅”代指官宦、“布衣”“褐”代指贫民等等,“衣锦还乡”的思想直至今日仍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里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时代变迁,但服饰作为珍贵的中华文化符号,一如既往、美而不绝。华服之美,是中华民族对于形制之美的重要表达。而中国白酒之美,则是中华民族对于韵味之美的由衷呈现,它们都是中华文明“礼”与“美”的代表。
中华酒,瓶身着中国红,“中华”两字金字描绘,两字底呈浅浮雕五条波浪玄纹,似古代华服的柔和华贵,也似波浪玄纹奔流融汇,寓意中华文明光明灿烂、绵延不绝。
中华酒体,恪守传统大曲酱香古法,酿造于赤水河中游河谷,甄选高年份塔尖级酒体,辅以25年稀有老酒悉心勾调而成。沉淀了中华民族本真而美好的韵味。其酒体微黄透明、酱香突出、陈香明显、醇厚丰满、香型谐调、空杯留香持久,大曲酱香型白酒风格典型。饮中华酒宛若着青衫而舞蹈,翩跹惬意自不必赘言。
中华人,着华服,以融汇中华五千年的一杯酒,共歌古咏、同心同德,长忆长品、长念长守。